广州
切换分站
课程分类
    广东工业大学自考专业--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
    2015-02-06 18:42:51 发布   次浏览   来源:培训招生网   发布人:广东工业大学自考 收藏 置顶 举报
广东工业大学自考专业--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
  • 广东工业大学自考专业--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
  • 区域:番禺区
  • 上课班制:随到随学
  • 课程类型:普通课程
  • 授课时间:详情咨询
  • 授课对象:有意向
  • 网报价格:¥详情咨询    课程原价:¥详情咨询
  • 咨询热线:13921100677
  • 课程详情
  • 机构简介
  • 地图信息
  • 网上报名



广东工业大学自考专业--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

专业概述:

电气工程的二级学科,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培养适应现代化大中型发电厂及电力系统需要的高级专业技术人才。主要开设电路理论、电机学、自动控制理论、工程电磁场、电子学、信号分析与处理、计算机技术、发电厂电气部分、电力系统分析、电力系统继电保护、电力系统自动化、电力电子技术等课程。要求学生掌握现代化大中型发电厂、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并注重培养学生的外语水平和应用计算机技术解决电力系统实际问题的能力。

课程设置:

专业代码:B080605

专业名称: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独立本科段)

主考学校:广东工业大学

开考方式:系统委托

报考范围:电力系统


类型序号
课程代号
课程名称
学分
类型
考试方式
001
0004
毛泽东思想概论
2
必考
笔试
002
0005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
3
必考
笔试
003
0015
英语(二)
14
必考
笔试
004
0023
高等数学(工本)
10
必考
笔试
005
2197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二)
3
必考
笔试
006
2199
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
3
必考
笔试
007
0420
物理(工)
5
必考
笔试
008
2305
电磁场
3
必考
笔试
009
2306
自动控制理论(二)
4
必考
笔试
010
2365
计算机软件基础(二)
4
必考
笔试
011
2308
电力电子变流技术
3
必考
笔试
012
2310
电力系统分析
5
必考
笔试
013
2311
发电厂动力部分
3
必考
笔试
014
2653
高电压技术
2
必考
笔试
015
2268
电力企业经济管理
3
必考
笔试
016
2312
电力系统远动及调度自动化
4
必考
笔试
017
2313
电力系统微型计算机继电保护
4
必考
笔试
018
8367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实验
5
必考
实践考核
019
8100
毕业论文(不计学分)
0
必考
实践考核
201
2300
电力系统基础
4
加考
笔试
202
2269

电工原理
6
加考
笔试
203
2270
电工原理实验
1
加考
实践考核
204
2271
电机学
4
加考
笔试
205
2272
电机学实验
1
加考
实践考核


毕业要求:不少于19门且不低于80学分。

课程设置:必考课19门80学分;选考课0门0学分;加考课5门16学分。

说明:

1、018含007、009、010、011、014实验各1学分,须相关课程笔试全部合格后方可报考。

2、本专业仅接受国民教育系列专业专科(或以上)毕业生报考。

3、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专业专科毕业生可直接报考本专业,其他专业专科(或以上)毕业生报考本专业须加考201至205,已取得相同名称课程考试成绩合格者,可申请免考。

4、原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专业(本科,代码632)调整为本专业

就业前景:

本专业的学生主要学习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应用技术。

学生毕业后可从事:

各类发电厂、变电所和各种工矿企业供用电系统的设计、安装、调试、运行管理、工程改造和研究。

各种电力元件与系统的设计、开发、制造和研究。

自动控制装置和系统的设计、开发研制和运行调试。

计算机控制保护系统的设计、研制、运行和调试。

动用计算机进行发电机组、电力系统的仿真研究。

进行计算机辅助设计

电力系统及自动化学科新理论、新技术的研究和运用。

经济运行与管理

电力系统调度自动化

教学

 

 


联系我时请说明是在培训招生网看到的,谢谢!

广东工业大学由原广东工学院、广东机械学院和华南建设学院(东院)于1995年6月合并组建而成,学校已有50余年的办学历史,是一所以工为主、工理经管文法艺结合的、多科性协调发展的省属重点大学。学校坐落在中国南方名城广州,地理位置优越,校园占地总面积3348亩,拥有大学城校园及东风路、龙洞等多个校区。大学城校园突出工科特色,多个学科相互促进协调发展,创设多个协同创新科研平台。东风路校区突出艺术创意和社工服务氛围的营造,建设设计创意园和成果展示馆。龙洞校区突出管理学与理学氛围的营造,打造环境优美、恬静怡人的花园式校园。
  目前,学校共设有19个学院,4个公共课教学部(中心),5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5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6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7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74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含MBA),7个学科教授评审权,3个省攀峰重点学科一级学科,7个省优势重点学科一级学科,5个省特色重点学科二级学科,有工程硕士(17个领域)、工商管理硕士、工程管理硕士3种专业学位授予权,同时具有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授予权。学校现有75个本科专业,自2014年起,所有本科专业均在广东省普通高等学校第一批本科录取批次招生。机械、信息、材料、化工四个学科为广东省“211工程”三期重点建设学科。2012年以来,工程学科位居ESI世界排名前1%行列。
  学校提出“以更加解放的思想、更加开放的姿态、更加创新的体制机制、更加勤奋务实的工作作风,集聚海内外创新人才,多模式构建创新平台,营造创新氛围,培养创新人才”的发展思路,全面实施大学生创新行动计划、百人计划、培英育才计划、团队平台重大成果培育计划、研究生拔尖创新人才培育计划等重大战略,近年来,学校在师资队伍、学术科研、人才培养等方面发展迅速,成效显著。
  学校高度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师资力量不断增强。学校现有专任教师2000多人,其中正高级职称300多人,副高级职称700多人。2011年以来,学校引进了国家“千人计划”教授6人、“青年千人计划”教授4人、“外专千人计划”教授1人、“杰青”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5人、芬兰国家文化成就奖获得者1人等,同时还聘有法国科学院院士1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长江学者讲座教授2人、珠江学者教授4人等。学校有广东省引进创新团队3个,领军人才4人。高素质师资队伍的建设,为学校人才培养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保证。目前全日制在校生46000余人,本科生42000余人,研究生4000余人,并招有不同层次的成人学历教育学生、港澳台生和外国留学生,已形成学士-硕士-博士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
  学校坚持把科研工作紧密结合广东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坚持不懈地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科研整体实力不断增强,2013年到校科研经费超过3亿元。学校有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含共建1个)7个,省级工程中心9个,牵头或参与组建省部院产学研创新联盟30个,另有省级国际合作平台2个,省发改委工程实验室1个,省经信委工程中心1个,省高校科研、教学平台18个,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广州市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1个。此外,学校还与地方政府和工业界联合建立了“广州国家现代服务业集成电路设计产业化基地”、“东莞华南设计创新院”、“佛山广工大数控装备协同创新研究院”等多个跨学科协同创新平台。目前学校正努力在精密装备、IC设计、工业设计、制药、软物质等领域构建高水平研发平台,促进产学研和协同创新取得实质性成果。
  学校致力于培养有国际视野、有坚实基础、有创新能力的人才。现有7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16个省级特色专业,13个广东省名牌专业,3门国家级精品课程(含双语),29门省级精品课程(含双语),1门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1门省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2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6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教学团队。学校办学条件良好,现有计算机16480台套,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固定资产总值5.73亿元。校舍建筑面积142余万平方米。图书馆拥有藏书360.38万册、电子图书10235GB,并采用共享方式,多渠道、大幅度拓展了信息资源使用范围。学校从学生成才观的理念转变抓起,探索性实施了“重基础、强能力、多样性、个性化”的培养方案改革,着力探索以培养创新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基于产学研全程结合的人才培养新模式与新思路,同时将人才培养(特别是本科生培养)纳入高水平科技创新平台建设规划之中。
  学校重视对外合作与交流,多年来,先后与美国、加拿大、俄罗斯、英国、法国、德国、澳大利亚、新西兰、日本、韩国、泰国等国家和地区的110多所高校和研究机构建立了合作交流关系,开展中外合作办学、学生联合培养、师资培养、教学模式改革、合作科研等广泛的学术合作。
  通过一系列创新举措,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不断提高,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文化体育活动取得重大突破。2013年,学校在第十三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摘得3项一等奖,3项二等奖,1项交叉创新奖,以总分330分排所有参赛高校第5位,捧得全国挑战杯“优胜杯”(全国仅24个),并获得2015年全国第十四届“挑战杯”竞赛承办权;在全国大学生电子商务大赛暨全国高校“创意、创新、创业”电子商务挑战赛总决赛中获得特等奖和一等奖;在第四届中国大学生方程式汽车大赛中,广工大FSAE车队获得营销报告第一名、成本报告第五名、高速避障第四名、耐久赛第二名和总成绩第四名的佳绩;1名学生荣获第七届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等。学校篮球队连续三年荣获全国大超联赛总冠军,2011年荣获第八届亚洲大学篮球锦标赛冠军等;学生舞蹈节目获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一等奖等。
  “十二五”期间,学校将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定不移地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牢记使命,励精图治;改革创新,开拓进取;凝聚力量,攻坚克难;脚踏实地,奋力前行,不断提高办学水平与质量,为实现“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的教学研究型大学”的宏伟目标而努力奋斗!

网上报名
  • 性别:
  • 姓名: *
  • 手机号码: *
  • QQ:
  • 联系地址:
  • 其它说明:
  • 验证码: *
  •  看不清,请点击刷新